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互联网空间成为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。个人隐私泄露、网络钓鱼、恶意软件和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网络风险的出现,给人们的财产和个人安全带来了威胁。网络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需要我们来关注的问题。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将于9月11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,今年网安周的主题是“网络安全为人民,网络安全靠人民”,那么对于人民群众而言,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有哪些?
答:目前,我国基本形成网络安全法律和法规体系,该体系最重要的包含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,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、《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(试行)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》、《网络安全审查办法》、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多部法律和法规。当面临网络安全问题时,可以查阅有关规定法律法规,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。
答:网络安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网络安全风险也是随处可见。相对而言,在生活中,最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最重要的包含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、电信网络诈骗风险、钓鱼网站风险、恶意软件威胁风险等。
根据可能面临的风险,律可优提醒您,能够最终靠以下方式防范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。
①谨慎对待网上信息:不随意向陌生人提供个人隐私信息,在访问网站时,确保其安全性和可信度。
②使用强密码:设置独特且复杂的密码,并定期更改密码。同时,不要重复使用相同的密码。
③注意公共Wi-Fi使用:避开使用来源不明的WIFI,在不安全的公共Wi-Fi网络上输入敏感信息。
④及时寻求帮助:在发现了自己银行卡卡号、身份证等敏感信息泄露后,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造成人格权益侵害或个人财产损失,建议您及时与律师联系,获取专业的法律意见。
①虚假投资理财:骗子通过建立虚假交易平台,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吸引投资者参与投资,并利用各种手段制造假象,骗取投资者资金。
②虚假网络贷款:骗子通过伪造身份材料、征信报告等,向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,并以低利率或免息等优惠条件吸引借款人,再以收取保证金、中介费等名义骗取借款人钱财。
③刷单兼职:骗子通过发布兼职信息,如淘宝刷单、微信辅助等,吸引受害人参与,并以小额报酬为诱惑,逐步骗取更多资金。
①提高警惕:保持对陌生电话、短信和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警惕,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信息、资金或敏感事务的情况。
②谨慎点击链接:避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,尤其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会化媒体发送的链接。
③不透露密码:为银行卡、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,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或其它形式动态密码;
④官方渠道办业务:办理银行信用卡及额度提升等业务,一定要通过银行官方微信平台、官方网站等可靠渠道进行申请。在网购平台办理退款、退货要通过官方 App 渠道;
问:在因运用网络而导致人格尊严受损害或个人财产安全受到危害时,我们该怎么及时止损,最大限度保护自身的权益?
答:由于网络侵权具有一定的隐秘性,而且侵害结果可能在一瞬间发生,因此,在可能面临网络安全侵害或者发现了自己权益受损害,应当及时做出应对措施。律小可提醒您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权益侵害
①停止进一步损失:立马停止与潜在风险相关的网络活动,断开可能被滥用的网络连接。
②收集证据:记录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信息,包括截屏、保存聊天记录、收集证人证言等。
③联系相关机构:如果涉及到犯罪行为,立即报警并向当地警方报案。如果事件牵涉到个人权益或知识产权侵权,能咨询律师并寻求法律援助。
④寻求法律帮助:如您遇到这类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,您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,获取专业的意见与建议。
在网络快速的提升的时代,律小可提醒您,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、提升个人的网络安全素养,增强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,以预防未来的网络安全问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